(「好的,擺」裡展售的-台東「卡塔文化」精心製作的傳統琉璃珠)

海角七號與原住民


海角七號 最近真的是超夯的 不過礙於時間我還沒去看


但是小店裡熱賣的琉璃珠卻告訴我,它真的很紅!!


在熱賣的同時我也不忘告訴各位朋友琉璃珠的悠久歷史、意涵與製作過程的艱難


才不枉費這些琉璃珠工作者堅持文化、持續創作的毅力與揮汗努力


 


最近收到朋友寄來一篇民族誌影像紀錄工作者MayawBiho(馬耀˙比荷)老師的文章


這也讓我想到過去有很多原住民相關的影片


亮不亮沒關係


沙鴦之鐘


阿里山風雲,吳鳳


四季紅


明信片...等等



甚至到現在很多電視劇 電影 紀錄影像有原住民相關的部分


還是帶有 教化 刻板印象 奇風異俗的觀念


或是導演用自己印象中或是認知上的原住民來「詮釋原住民」


 


當然現在有許多原住民導演 或是原漢合作的作品 


冀望可以從原住民觀點來詮釋作品或紀錄 取回媒體主導權


 


除此之外


我認為MayawBiho先生這篇文章 其實又點出了一些更深入的問題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其中的問題所在吧


 


或許您認為這不是大問題 或者只是需要順應劇情發展


但其中帶來的是大眾長久的誤解 以及部落公共財的消費濫用


(以上文字部份引用 [山豬寮/I-Lan雅築]-海角七號與原住民)


﹍﹍﹍﹍﹍﹍﹍﹍﹍﹍﹍﹍﹍﹍﹍﹍﹍﹍﹍﹍﹍﹍﹍﹍﹍﹍﹍﹍﹍﹍﹍﹍﹍﹍﹍﹍﹍﹍﹍﹍﹍﹍


 


邦乍看小島:海角BOT了原住民


■MayawBiho(影像工作者:馬耀˙比荷)


近來《海角七號》叫好叫座,票房超過3億,還有來自社會各階層、包括許多學者們的
一致好評,但是身為邦乍人的我,卻在影片裡看到了一堆對原住民的負面刻板印象、對
原住民文化的剝削利用,還有日本人優於福佬人優於客家人優於原住民的種族階級觀
念。


首先談《海角七號》這部影片對原住民文化的剝削:小米酒和琉璃珠這兩項原住民文
化,在影片裡都有重要的關鍵地位,奇怪的是,這兩項原住民文化在影片中都不是由原
住民自己來詮釋,而是由日本人和客家人「代替」原住民詮釋。


琉璃珠是在排灣、魯凱、卑南三族間流動頻繁的文化,以排灣族琉璃珠最為知名,影片
中的琉璃珠也是由排灣族婦女製作。


 



(勇士之珠與孔雀之珠的組合~~有守護愛情的意思)


但這美麗的文化,在影片中卻是由日本女主角「非常簡略地詮釋」給樂團成員聽,「贈
送」給樂團成員,而且始終沒提「排灣族」這三個字,更沒提「琉璃珠」這個詞,而現
實生活中經營琉璃珠工坊極成功的排灣族女企業家在影片中只露了後腦勺,大約6秒,
完全沒有說話的機會。


小米酒是原住民的文化,除了達悟人以外,原住民每一族都有釀小米酒。「馬拉桑」是
邦乍語「酒醉」的意思,影片中也提到這款小米酒是由「信義鄉農會」推出,可見「馬
拉桑小米酒」是標榜原住民特色的產品。


奇怪的是,影片中沒有信義鄉的布農人出現,也沒有邦乍人出現,完全由屏東客家人的
馬拉桑先生全權介紹並推銷這款「以邦乍語命名」、「標榜來自布農人土地」的小米
酒。


他的廣告詞「千年傳統,全新感受」當中的「千年傳統」顯然是原住民的千年傳統,現
在卻成了漢人、日本人、外國人等高級路線消費者的「全新感受」,以及客家人和福佬
人的「全新事業」──販賣標榜原住民特色的產品,產銷過程中卻似乎沒有原住民參
與,更沒有原住民獲益。


《海角七號》裡面恆春鎮代表說「春吶的時候恆春人只能撿垃圾」,代表會主席說「恆
春人不要當別人的夥計」,還說「山也BOT、海也BOT、啥瞇攏乎恁BOT」,大快人心地
表達了南部福佬人對於北部都市以及大財團開發的焦慮。


但仔細看影片中的原住民角色,除了酗酒、婚姻失敗、扮小丑等負面刻板印象充斥之
外,原本屬於原住民的琉璃珠和小米酒,卻彷彿和族人毫無關係。


原住民的美麗琉璃珠和美味小米酒變成了日本人表達心意的道具、漢人賺錢的工具,在
這過程中原住民卻連垃圾都沒得撿,夥計也當不成,因為福佬人和客家人早已經把「第
一民族」的文化給BOT了。


(紀錄片工作者,邦乍人)



(勇士之珠與羊毛氈創作的鑰匙圈,象徵部落勇士勇猛狩獵、護衛家園......)


 



(這是由七顆主珠:月芽之珠、蜻蜓之珠、綠蟲之珠、尊貴之珠、鳳蝶之珠、宇宙之珠、編織之珠及各三顆象徵土地、森林、生命的陶珠所組合的祝福手環)


琉璃珠的意涵(以下圖文由東排灣琉璃珠「卡塔文化」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的,擺 都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